資料載入中
故事封面
強震後的夢魘-九二一地震後山區的二次災害
2023/11/23
強震往往導致山區大範圍、大規模的崩塌,崩塌下移的土石除可能直接造成人命與財產的損失,鬆散的土石堆積在坡面或野溪內(照片1),一遇到大雨,即可能轉換為土石流,擴大災害範圍。也許是老天爺眷顧,九二一地震後整整22個月,地震重災區幸運地一直未受大型颱風侵襲,但2000年幾場小規模的降雨,便已造成中部地區許多土石流災情。照片2~6為九二一地震隔年2-4月豪雨及6月梅雨期間後引發之土石流災害。
故事封面
那一夜的天崩地裂-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
2023/11/02
1999年9月21日上午1時47分,台灣中部的車籠埔斷層錯動,全台均感受嚴重搖晃,持續長達102秒,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並震毀許多鐵公路、橋樑、學校、維生管線等重要公共設施(照片1~照片5),更引發大規模的崩塌與土壤液化災害(照片6~照片12),是台灣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然災害。
故事封面
人定勝天?-命運多舛的神木村隆華國小
2023/10/26
1996年賀伯颱風重創台灣,南投縣台21線新中橫公路水里-信義一帶,土石流、崩塌及洪水等災情嚴重,其中陳有蘭溪及其上游和社溪等沿岸受創尤深。照片1及照片2為1996年賀伯颱風期間,編號「投縣DF194」(照片3)的土石流潛勢溪流發生土石流造成隆華國小受災的狀況,其中學校操場及一樓教室,幾乎被土石流完全淹沒(照片4及照片5)。

當時雖有部份學者主張該處土石流仍有復發可能,建議遷校,但居民考量交通位置等因素,最後依舊採原地修復方式重建。豈知,3年後遇上九二一大地震,第一次重建後的校舍再次損毀。
故事封面
「土石流」一詞何時開始廣為人知-1996年重創新中橫的賀伯颱風
2023/10/12
1996年7月31日至8月1日賀伯颱風來襲,七級暴風半徑高達350公里,暴風範圍籠罩全台,當颱風穿越台灣中部時,由於行進速度緩慢,長時間帶來大量豪雨,造成各地嚴重災情。阿里山測站於7月31日單日降水累計雨量達1094.5毫米,二日雨量達1994毫米,均創歷史紀錄。
以受災嚴重的南投縣為例,水里鄉(照片1~3)、信義鄉(照片4~7)、鹿谷鄉(照片8~9)爆發嚴重土石流,多人慘遭活埋。全台電力、電信受損嚴重,並造成51人死亡,22人失蹤,房屋全倒503間,半倒880間。其中,信義鄉神木村爆發的大規模土石流(照片10),恰巧被村民以V8攝影機拍下,並在台視新聞播出後震驚全台,至此,土石流一詞開始廣為人知,甚至後來幾乎變成坡地災害的代名詞。
故事封面
土石流名詞的起源-1990年歐菲莉颱風花蓮銅門村土石流事件
2023/09/21
相信大家對於「土石流」這個名詞必不陌生,甚至在台灣,「土石流」幾乎已變成所有坡地災害的代名詞。每次颱風豪雨期間,只要有任何崩塌、地滑或是土砂流出的現象,不論是媒體或民眾,常常都把這些現象通稱為「土石流」。

土石流的英文原文為「Debris flow」,依據教育部在1983年頒布的《地質名詞》中指出,Debris flow一詞的譯文應該稱作「岩屑流」,而在1989年由何春蓀先生撰著、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普通地質學》大專教科書上,亦將Debris flow譯為「岩屑流」。那為何Debris flow現在會譯成「土石流」? 其實與1990年6月重創花蓮的歐菲莉颱風有關。

1990年6月23日歐菲莉颱風挾帶豪雨,於秀林鄉銅門村(照片1~4)、榕樹村(照片5)、法華山一帶(照片6~9),引發大規模土石流。其中銅門村的土石流造成29 人死亡,6 人失蹤,68 人無家可歸,房屋全倒24間,半倒11 間,震驚台灣社會。當時農委會邀請的日本專家將此事件定調為「土石流災害」,之後,這源自於日文漢字的「土石流」一詞,即變成為官方使用的正式名稱。
故事封面
不平靜的國慶日-1973年重創台東的娜拉颱風
2023/09/07
自1958年氣象局颱風資料庫建立以來,近一甲子的時間中,國慶日遇上颱風警報的次數其實只有4次(1964年戴特、1973年娜拉、1974年貝絲及1994年席斯),且颱風中心均未登陸台灣本島;但1973年通過臺灣西南部海面的娜拉颱風卻造成東部及東北部地區嚴重水災,計有30人死亡及38人失蹤。

其中受災最嚴重地區,正是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台東的重災區-卑南鄉的知本溫泉。照片1及照片2為知本溫泉商店街受創的情形,特別的是,照片1中的寶島特產行,後來被逐年淤高的知本溪掩埋在河床下,直到莫拉克颱風時又重現天日。照片3為當時受損的知本吊橋,在照片中被大水圍困的土地公廟(福靈宮),不但有不少傳奇故事(有興趣可以google知本福靈宮),也完整見證了知本溪的河床變遷史(照片4)。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