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位於台灣中部,是一個典型的台灣農村(照片1)。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上游大尖山嚴重崩塌,大量土砂堆積於坡面及溝谷,嚴重威脅華山溪下游社區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000年6月3日,午後雷陣雨引發華山溪爆發土石流,大量土砂沖入沿岸15戶民宅,並有50戶出入之交通受阻。2001年9月納莉颱風侵襲台灣,華山溪再度爆發土石流,大量土砂再次沖入民宅、淹沒交通要道,沖毀橋梁。(照片2)


2000年6月第一次土石流發生後,水土保持局補助雲林縣政府緊急於中游段,採用現地土石材料興建砌石壩(頂寬12m、壩高11m、壩長60m,如照片3),一方面解決土石清運問題,一方面作為緊急沉砂空間並調整溪床坡度。此砌石壩於2001年納莉颱風時,於左翼處有土砂溢流造成部份毀損,經修復後迄今使用良好。


2001年納莉颱風後,水土保持局依據土石流發生與流動特性以及現地條件,持續進行相關治理規劃。首先於源頭區,採造林、植草、截水分流、打樁編柵等工法,增加坡面穩定性,減少崩塌產生之土石料源。同時,由於華山溪溪床坡度陡峭,且儲砂腹地有限,因此於流動段採取多階段方式,以系列防砂壩調整溪床坡度,並於上游及中游分別使用鋼管壩及不同間距之梳子壩等透過性壩,攔蓄土石及調整泥砂輸送。華山溪土石流防治工程配置如照片4。

照片5為2003年完工的上游1號梳子壩(梳子柱間距2.5m,梳子柱高5.5M,梳子寬4.5m),以及為保護該梳子壩址及減緩溪床坡度的系列防砂壩(潛壩,壩高6-8m)。其中在梳子壩後方設置廢輪胎減緩土石流之衝擊力為其特色。
照片6為下游3號梳子壩(梳子柱間距1m,梳子柱高6m,梳子寬2m)及為保護其壩址且穩定流心與減緩溪床坡度所設置的系列固床工(壩高3m),其中為配合政府節能減碳政策,固床工及二側護岸採用現地石材施作,除可減少混凝土用量、節省費用外,亦可融入當地自然景觀。




照片7為2007年水土保持局於華山溪上游右支流(集水區面積較小)及左支流(集水區面積較大)所設置之梳子壩與格柵式鋼管壩,以及其下游側用來保護壩址及減緩溪床坡度的防砂壩。其中右支流於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發生嚴重崩塌,造成梳子壩部份毀損,經評估後於2010年改設置為可拆式鋼管壩(如照片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