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流名詞的起源-1990年歐菲莉颱風花蓮銅門村土石流事件
陳振宇2023年09月21日

相信大家對於「土石流」這個名詞必不陌生,甚至在台灣,「土石流」幾乎已變成所有坡地災害的代名詞。每次颱風豪雨期間,只要有任何崩塌、地滑或是土砂流出的現象,不論是媒體或民眾,常常都把這些現象通稱為「土石流」。
土石流的英文原文為「Debris flow」,依據教育部在1983年頒布的《地質名詞》中指出,Debris flow一詞的譯文應該稱作「岩屑流」,而在1989年由何春蓀先生撰著、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普通地質學》大專教科書上,亦將Debris flow譯為「岩屑流」。那為何Debris flow現在會譯成「土石流」? 其實與1990年6月重創花蓮的歐菲莉颱風有關。
1990年6月23日歐菲莉颱風挾帶豪雨,於秀林鄉銅門村(照片1~4)、榕樹村(照片5)、法華山一帶(照片6~9),引發大規模土石流。其中銅門村的土石流造成29 人死亡,6 人失蹤,68 人無家可歸,房屋全倒24間,半倒11 間,震驚台灣社會。當時農委會邀請的日本專家將此事件定調為「土石流災害」,之後,這源自於日文漢字的「土石流」一詞,即變成為官方使用的正式名稱。

照片1 土石流淹沒銅門12.13鄰之房舍,造成多人死傷及失蹤的慘劇 (郭俊傑提供)

照片2 銅門地區土石流災害(胡毓錢提供)

照片3 土石流淹沒銅門12.13鄰之房舍 (郭俊傑提供)

照片4 銅門村土石流災後現場(陳禮仁提供)

照片5 1990年6月歐菲莉颱風造成榕樹地區嚴重土石流災害(郭俊傑提供)

照片6 法華山地區因颱風豪雨挾帶大量土石,造成房舍及農田遭淹埋之慘劇(鄧明星提供)

照片7 大水挾帶大石及土砂將民舍沖毀並淹埋(王國洲提供)

照片8 法華山地區因颱風豪雨挾帶大量土石,造成房舍及農田被淹埋整慘劇(鄧明星提供)

照片9 大水挾帶大石及土砂將民舍沖毀並淹埋(王國洲提供)
至於「土石流」一詞在臺灣真正廣為人知、甚至聞之色變,那又是 6 年後另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了,容待後續。
此外,關於銅門村還有另一段故事。 歐菲莉颱風災後一年,1991 年 5 月,53 戶銅門村災民遷至5公里外的博愛新村,為臺灣第一件災後遷村的案例。但迫於生計,幾年 後有些居民又回到原地居住。可見遷村要考慮 的問題,不僅只是遮風避雨的房子,更有生計、 文化、社會等複雜的層面需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