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土保持局運用各式水土保持工法進行野溪整治、土石流防治、崩塌地處理,並結合農村社區周邊環境與景觀改善, 向來是國內各大建築、工程評比競賽的常勝軍。雖然水土保持、農村社區建設旨在改善環境、為民服務,參賽從來不是目標,然而從許多獲獎工程留下的照片中,卻讓我們得以回顧歷年水保人的心血傑作。看到水土保持工程由純硬體設施逐漸結合軟體防災思維、在地人文關懷與環境生態,一路走來的歷史軌跡與演變, 令人感佩又感動!
臺南分局主辦之「鵬園橋上下游及旭海村環境綠美化二期工程」,整 體規劃多樣式護岸及固床工,營造水陸域生物棲息地,使生態回復生機,為農委會首次獲得公共工程金質獎水利類特優榮耀。
。.jpg)
臺北分局主辦之「后番子坑溪整治工程」,營造出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及岸邊緩流等多樣的水域棲地型態,配合生態解說的導覽設施及 解說員的培訓,提昇生態教育體驗之深度與廣度。
.jpg)
臺中分局主辦之「抽藤坑溪中和橋下游整治工程」,為營造優良生態環境,採用多種護岸型式及就地取材,如格框護岸及漿砌塊石護岸,並改善固床工之施工方式,營造適合水中生物棲息之處所。
臺北分局主辦之「梗枋南溪上游及支流整治二期工程」,利用塊石施作砌石護岸及固床工,以保護兩岸邊坡及控制流心,河幅寬度採漸變斷面,避免渠道化,並還原當地生態環境。
.jpg)
臺北分局主辦之「鹿寮坑溪畔園區改善工程」,利用自然素材,融合當地農村風貌,創造不一樣的休憩氛圍並帶動產業升級,將荒置農田變成自然生態解說園區。
.jpg)
花蓮分局主辦之「和中部落北側野 溪上游土石防治工程」,為解決土石流帶來大量的土石料源,利用現有塊石作為壩體面砌石及壩體內部 7:3 塊石混凝土為施作主要材料,達到節能減碳功效。
南投分主辦之「東西坑溪崩塌地及 野溪治理五期工程」,分年分期進行規劃調查,整治後達到保土蓄水及防砂滯洪功能,保護道路橋梁、兩岸農地及下游聚落安全,有效降低土砂下移量。
.jpg)
本局參與「一〇五年國家永續發展獎」(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行動計畫類)以南投分局主辦之「頓阿巴娜野溪整治五期工程」,實地現勘呈現治理工程納入生態考量後,棲地現況復原良好,提供動植物生存、活動與繁衍之空間。
.jpg)
臺東分局主辦之「台坂溪野溪治理二期工程」, 防災及生態兼備,透過不等寬的低水流路設計, 引導多變之流況,維護溪流生態基流量。考量指標物種毛蟹,透過設置多孔隙透水之砌石生態護岸,營造毛蟹棲地永久屋。
.jpg)
臺南分局主辦之「田寮社區文學步道周邊環境營造二期工程」,延續了地方元素紅磚特性,設計以紅磚雲牆結合台灣詩,讓原本生硬的構造物,增加了風雅及可看性。此外,配合周邊農田水圳流水,融入整體視覺景觀柔和一致性,強化台灣詩路文學步道景觀生態效果。
.jpg)
臺東分局主辦之「池上鄉大地慶典與食農教育場域周邊環境改善工程」位於臺東縣池上鄉,以「萬物糧倉 大地慶典」為主題,營造花東縱谷第一座地景舞 台,運用綠帶空間的配置及草坡高低起伏的有機錯落,為整體環境空間增添趣趣味性與多變性。
.jpg)
臺中分局主辦之「四角林野溪整治工程」,野溪左岸經生態檢核為自然林帶,為儘量減少擾動,僅於左岸坡趾設保護工,以防止水流淘刷左岸邊坡坡腳。護岸以蜂巢格網、木格框、預鑄槽框、砌石等工法,適地適性營造多孔隙邊坡生態環境,孔隙填土或土袋包有利植物生長,增加生態豐富度。
.jpg)